中国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官方回应!曾光:北京新冠感染率或超80%!欧洲疾控中心表态,英国泰国等国发声
原标题 中国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官方回应!曾光:北京新冠感染率或超80%!欧洲疾控中心表态,英国、泰国等国发声
来源 券商中国
王璐璐/整理
疫情持续霸占头条!
12月29日,针对当前中国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在疫情流行和快速传播期,很难准确判断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只有疫情周期过去后,才能比较精准地判断,现阶段应把防重症、防病亡放在优先位置。针对中国疫情防控是否放开太快,梁万年表示,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是基于对病原体和疾病的认识、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抵抗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三者的判断,现在的调整是恰当的、科学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国防控实际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最新指出,根据过去流脑传播经验,第一波通常会感染30%的人群,但是此次新冠的感染率上升速度是超过预期的,“我们没预到这次第一波就来势汹汹,甚至很快超过50%,60%、70%,甚至80%的感染率”。可能感染人数在北京市超过80%了,甚至还有可能更高。
此外,近日,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纷纷表态,没有对中国等国际入境旅客恢复进行核酸检测的计划。意大利则表示,在最近从中国抵达的新冠阳性旅客中,意大利没有发现任何新的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变异。最近测出的首批新冠病毒测序显示均为已知变异株。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没有理由限制中国旅客,欧洲的免疫水平很高。在中国流行的变异株已经在欧盟流行过了。
在12月29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方始终认为各国防疫措施应当科学适度,对各国公民一视同仁,不应影响正常的人员交往和交流合作,我们希望各方秉持科学原则,携手保障各国人员安全往来,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国际团结抗疫和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中国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国家卫健委回应
据中新社,针对当前中国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29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在疫情流行和快速传播期,很难准确判断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只有疫情周期过去后,才能比较精准地判断,现阶段应把防重症、防病亡放在优先位置。
谈及中国是否会调整新冠死亡病例判定标准,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称,全球现在对新冠死亡的判定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感染新冠病毒后核酸阳性,由新冠病毒引发呼吸衰竭,直接导致死亡,判定为新冠死亡,二是感染后28天以内全口径的死亡都计入新冠死亡。中国从2020年以来,一直采取第一类死亡判定标准。
焦雅辉表示,中国一直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公开死亡和重症病例信息,未来将继续秉持这一原则。中国之前公布的死亡病例既有因为新冠死亡的,也有感染新冠病毒后因基础疾病死亡的病例,中国自始至终坚持科学的死亡病例判定标准,而且也是同国际接轨的死亡病例判定标准。
随着大规模核酸检测取消,中国是否低估当前新冠死亡人数?梁万年表示,在疫情流行和快速传播期,很难准确判断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只有疫情周期过去后,才能比较精准地判断真正的病死率和死亡率大小,判断一场疫情对人群的危害,特别是对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危害,其中死亡是一个重要指标,中国专家团队和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
“现阶段应该把防重症、防病亡作为优先,这也是防控策略重点调整的体现,把防死亡放在一个非常优先的位置。”梁万年说。
焦雅辉说,无论是哪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一方面要求医院坚持全力以赴救治,降重症、降病亡,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死亡病例,如果是新冠死亡病例,仍会按照法律规定如实公开,如果没有经过核酸检测,会在中国疾控中心的死亡原因报告系统进行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进一步指出,在公众卫生领域有一种计算方法叫“超额死亡”,能评估可能造成的低估。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团队很快对新冠流行可能造成的“超额死亡”进行了分析,并公开发表结果。关于这一波疫情可能引起的“超额死亡”,该团队已经在做相关工作,之后会陆续向大家提供。
中国疫情防控是否放开太快?如何防控新毒株?官方回应
据中新社,针对中国疫情防控是否放开太快,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29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是基于对病原体和疾病的认识、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抵抗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三者的判断,现在的调整是恰当的、科学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国防控实际的。
梁万年强调,中国从2020年疫情防控开始,就一直在密切判断三方面因素,一是对病原体、疾病的认识,如它的毒害性、危害性,二是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特别是防控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三是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在重大疫情面前,中国一直考虑这三个方面要达到努力平衡的状态。
梁万年表示,围绕这一基本理论框架和思维,随着人们对疾病和病原体的认识加深、人群免疫水平逐渐建立、抵抗力韧性增强,中国因时因势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从2020年以来的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优化措施、“新十条”,到调整为“乙类乙管”,无不体现着中国对这三种因素的平衡结果。
梁万年说,这种调整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更加科学精准地使资源放到最重要的防控任务和救治任务上来。“这次调整的快慢问题,我想历史会证明这一点,我们认为现在的调整是恰当的、是科学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国防控实际的。”
针对国外有言论称中国不提供病毒毒株基因组序列数据,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回应称,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国病毒毒株进行分析、测序、报告。
他指出,最早武汉发生疫情时,中国疾控中心第一时间把基因序列上传到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共享平台,让各个国家可以根据这个基因序列研制诊断试剂和疫苗。随后,中国疫情主要从境外输入到中国境内引起本地传播,每次中国疾控中心捕获到新毒株都及时上传。
“包括这一波疫情,中国有9种奥密克戎毒株在流行,这些结果也都和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分享,所以中国没有任何的保密,所有工作都是和全世界分享。”吴尊友说。
谈及未来如何防控新毒株,梁万年表示,中国非常关注病原体变异情况监测,也积极参与全球病原体监测工作。一旦发现新的变种,或者变异导致病毒致病力、传播力、毒力等方面发生变化,中国会及时通报世界卫生组织,并在防控方案、医疗救治等方面做好相应的优化完善和调整。
国家卫健委:目前还没有在华外籍人员反映新冠感染后就医困难
针对外籍人员能否在中国享受同等医疗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司长焦雅辉12月29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所有在中国的外籍人员都可以享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服务,目前还没有看到外籍人员反映在中国新冠感染就诊不及时或者就医困难的情况。
针对外籍人员能否在中国享受同等医疗服务,焦雅辉表示,所有在中国的外籍人员都可以享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服务。今年4月,上海发生疫情时,很多外籍患者都得到了充分的医疗救治,根据他们的病情,医疗机构也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而且这些外籍患者也都治愈康复出院了,“外籍人员可以不必担心在中国有不一样的就医待遇”。
焦雅辉称,国家卫健委一直在关注舆情,包括关注人民群众对于看病就医的需求,目前还没有看到外籍人员反映在中国新冠感染就诊不及时或者就医困难的情况。各国使领馆也没有收到相关情况反映。
谈及口岸开放会否加剧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焦雅辉表示,不同省份、不同城市正在经历不同的疫情阶段,对于现在处于疫情高峰的城市,医疗资源曾经出现过结构性的供需矛盾,针对这些情况,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扩容医疗资源等。
她认为,1月8日防控政策调整后,开放口岸和边境后的人员往来不会造成中国医疗资源的紧张情况出现。
流行病专家曾光:北京新冠感染率或已超80%
据凤凰网,12月29-30日,在“2022 凤凰网财经峰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表示,北京的感染率可能已经超过了80%,“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精确统计的数字,但是我觉得这个数字是可以估算出来的。可能感染人数在北京市超过80%了,甚至还有可能更高。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曾光指出,这次疫情之所以让大众感觉来得特别猛烈,主要基于毒株传播力强以及冬季是呼吸道类疾病高发期等因素。曾光认为,根据过去流脑传播经验,第一波通常会感染30%的人群,但是此次新冠的感染率上升速度是超过预期的,“我们没预到这次第一波就来势汹汹,甚至很快超过50%,60%、70%,甚至80%的感染率”。
欧洲疾控中心发声!意大利、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纷纷表态
近日,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纷纷表态,没有对中国等国际入境旅客恢复进行核酸检测的计划。意大利则表示,在最近从中国抵达的新冠阳性旅客中,意大利没有发现任何新的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变异。最近测出的首批新冠病毒测序显示均为已知变异株。
29日晚,据财联社援引报道,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没有理由限制中国旅客,欧洲的免疫水平很高。在中国流行的变异株已经在欧盟流行过了。
意大利总理:近期抵意中国旅客新冠测序均为已知变异株,暂未发现新变异
据报道,意大利总理表示,在最近从中国抵达的新冠阳性旅客中,意大利没有发现任何新的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变异。最近测出的首批新冠病毒测序显示均为已知变异株。意大利总理梅洛尼2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首批测试的样本中有一半显示为奥密克戎毒株。“意大利的局势已经得到控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担忧。”梅洛尼说。
意大利已经对最近两次从中国起飞航班上乘客的病毒样本进行了测序。飞机上大约有一半的人检测结果呈阳性,尽管大多数人没有表现出症状。
此前,意大利卫生部12月28日发布声明称,卫生部长斯基拉奇表示,意大利对自中国入境的所有旅客强制实行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这项新措施亦适用于过境旅客。
泰国:不需要对中国游客制定任何特殊入境规定
据泰国《曼谷邮报》报道,泰国副总理兼公共卫生部长阿努廷12月29日说,不需要对中国游客制定任何特殊入境规定。
报道称,阿努廷当天说,中国政府决定调整防疫措施后,泰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厅、旅游与体育部以及交通部的官员每天都会开会讨论相应措施。他说,泰国政府不会要求中国游客在入境前或入境后做核酸检测,中国游客只需遵守泰国对所有入境者采取的措施,即购买健康保险。
“疾病控制措施不仅要关注公共卫生,还要关注经济利益。” 阿努廷说,“我们必须考虑经济问题……很多泰国人已接种疫苗,对于感染者,有药物和医院。入境人员不会带来任何严重风险,我们将像对待来自其他国家的游客一样对待中国游客”。
《曼谷邮报》报道称,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育他沙29日也称,他预计中国游客将从明年1月5日起开始入境泰国,明年第一季度将有大约30万中国游客前往泰国,这将促进淡季泰国旅游业的发展。
新西兰卫生部:无计划对中国等入境旅客进行核酸检测
据新西兰广播电台(RNZ)、《新西兰先驱报》等媒体28日报道,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对中国旅客实施核酸检测限制之际,新西兰卫生部表示,新西兰没有对中国等国际入境旅客恢复进行核酸检测的计划。
报道称,虽然新西兰卫生部目前正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情况,但该部门一位发言人仍作出上述表态,“现阶段,经过评估,包括来自中国的国际入境者不会明显改变新西兰新冠疫情的风险(级别),目前的公共卫生措施仍适合应对当前疫情。”
“当前阶段,(新西兰)卫生部没有对国际入境者重新进行核酸检测的建议,但我们鼓励近期旅客在抵达后出现新冠症状时,(及时)进行检测。”该发言人称,新西兰也会根据疫情形势,随时调整相应的公共卫生建议。
澳总理:澳大利亚目前不会改变对来自中国旅客入境规定
据报道,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29日表示,尽管一些国家采取要求进行新冠检测等措施,但澳大利亚目前不会改变对来自中国的旅客的入境规定。
报道称,针对这个问题,阿尔巴尼斯告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我们将听取卫生专家的适当建议”,“目前(中澳间的)旅行建议没有变化,但我们将继续监测情况,我们将继续监测新冠在澳大利亚以及世界各地的影响”。
据报道,目前,进入澳大利亚的人员不需要提供疫苗接种证明,也无需提供新冠病毒检测呈阴性的证明。
英国政府:没有计划对入境英国的人恢复新冠检测,暂不会对中国旅客设限
据报道,英国政府发言人12月29日表示,英国没有计划对入境英国的人恢复新冠检测。针对《每日电讯报》此前报道,该发言人表示,没有计划重新引入新冠检测或对抵达英国的人提出额外要求。
《每日电讯报》的报道说,未来7天,会有6架来自中国的航班抵达英国,预料交通部、内政部及卫生部等相关官员将评估,是否仿效美国等部分国家,对从中国入境的旅客实施疫情限制措施。
28日,被问及对中国旅客的限制时,英国首相发言人说:“这不是我们正在考虑的事情。”
上海浦东某小区有人焚烧遗体?官方辟谣
据上海网络辟谣平台,近日,微信圈群流传一则聊天记录,称上海浦东新区某小区内有人焚烧遗体,还附带数段视频。相关视频内容显示,小区楼栋下方一张带有床褥的“床榻”正在焚烧,上面似有人形物体,被网民认为是“逝者”。上海辟谣平台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视频内容实际是亲人为逝者举行的祭奠仪式,焚烧的是逝者衣物,并非遗体。
经涉事小区所属惠南镇走访了解,网传视频所在的小区近期有老人去世,老人家人按照当地风俗于2022年12月20日12时许在居民楼下空地处焚烧老人生前的衣服被子等物品。整个焚烧活动持续时间10分钟左右,未造成损失。小区居委会、物业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引导居民以更加文明、安全的方式表达哀思。
上海辟谣平台注意到,网传视频和照片被反复传播,还加入了传播者的猜测,从而引发误解,引起讨论。一些自媒体也跟着炒作,借此博人眼球收割流量。更有别有用心的境外媒体、账号将相关视频或照片进行移花接木,造谣称户外焚尸,请市民留心甄别。
那么,每逢冬至前后,为什么有部分居民会通过焚烧祭品、逝者身前衣物等方式寄托哀思呢?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张经纬告诉上海辟谣平台,这本来是农村的一种风俗。在农村地区,受当地殡葬观念的影响,加上环保监管较为宽松,使得村民会在开阔的田间地头用焚烧的方式处置逝者遗物。特别是家中有当年过世的亲人时,生者更愿意焚烧逝者生前的遗物祭奠,期盼逝者能将这些物品“一同带走”,第二年才会焚烧锡箔或冥币等。
张经纬观察到,上海城区受到消防、环保以及居住空间密度的限制,几乎不太会出现较大规模的焚烧仪式,只有远郊地区的居民仍会保留类似习惯。但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区与远郊居民逐渐融合,使得类似风俗出现在了城市小区里。部分居民看到此类做法,或是感到心里不适,或是带有猎奇心理。
面对这些现象,张经纬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遗留衣物收集渠道进行统一的无害化处理,“因为焚烧处置逝者衣物,也可能是因为亲人不想随意丢弃,或者出于卫生或防疫考虑,不想让这些物品在市场上再次流通。”
但需要重视的是,在密集的住宅区进行焚烧活动容易酿成火灾事故,如近期通河一村发生一起因烧锡箔引发的火灾,造成多辆汽车被烧毁。每逢清明、冬至等,消防部门都会提醒,不要在大风天进行明火祭祀活动,祭扫用火时要远离居民住宅、公共建筑、易燃易爆场所等,有人现场守护并提前清理周围可燃物。
上海辟谣平台建议,尽量选择献花祭拜、网上祭拜等无烟火祭祀方式,用新的文化观念、文明的祭奠方式来代替传统习俗,这样既能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又能避免意外发生。
一座地级市的感染“数据样本”:1月或现两波高峰,卫健系统感染过半
据“衢州发布”微信公众号,12月28日下午,衢州市举行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衢州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廖利军介绍,根据研判,衢州市将在12月底进入感染高峰期,1月初(元旦左右)达到第一波高峰,并进入高位平台期,可能在1月底(春节后一周)达到第二波高峰。同时,在达到感染高峰后一周左右,可能出现重症高峰。
会上介绍,参考市疾控中心微信问卷调查数据,衢州市目前总体感染率约占总人口的30%-35%,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区和大的乡镇所在地,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和青少年人群,农村老年人群感染率还不高。
但随着假期来临、学校放假、民工返乡,感染冲击波将会很快到达农村地区。由于农村“一老一小”数量多、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科学治疗意识不足,农村老年人和儿童感染人数或将快速增加,需提前关注。
从病毒毒株看,对近期采集的46例新冠阳性感染者核酸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发现,全市奥密克戎的多种变异株同时流行,以BA.5.2为主,BF.7比重有所上升,值得关注。
从发病症状看,通过对3479例既往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十大症状中,发热、咳嗽、肌肉酸痛是三大最主要的症状,其中肌肉酸痛出现比例最高,占比为 66.67%;其次为发热,占比为65.4%,发热持续1—2天的最多,大部分感染者3天热退。起始症状主要是咽痛、发热和乏力,大部分症状持续时间为7天。持续时间最长且有一定比例的是咳嗽,其次是咽痛。
这场发布会还提供了几组数据:12月27日,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共开放床位10331张,实有各类在院患者7913人,其中,阳性感染者共1464例,危重型(基础疾病引起)43例、重型(基础疾病引起)14例、普通型192例、轻型1209例、无症状6例。全市暂无新冠病毒感染直接导致的重症患者。
从接诊能力看,截至12月27日,全市已有24家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04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家民营医院设置发热门诊或诊室,共设置专门诊间329间,测算日接诊能力可达2.96万人次。从就诊情况看,12月7日—27日,全市发热门诊(诊室)日接诊从868人次增长到最高(23日)1.46万人次,增长了近16倍。12月27日,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次数为1.39万人次,其中基层发热诊室就诊人次数为7187人次。显示病人就诊流向改善,全市到发热门诊就诊的发热病人数量开始下降,发热病人的基层就诊比例回升到51.6%。
“目前对卫健系统来讲,最大的挑战还是人手紧张的问题。”廖利军介绍,从我们自身监测的数据来看,截至12月26日,全市已经有9215名卫技人员受到感染,占纳入监测医疗机构卫技人员总数的56.9%;已返岗6351人,目前仍有2864人暂未返岗。随着感染高峰的到来,可以预见医务人员感染率将进一步上升,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调配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但不管怎么难,全市医务工作者将努力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用十二分的努力,拼尽全力为全市人民守住健康最后一道防线。
廖利军呼吁,最近,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很大、压力很大,他们奋力坚守、轻伤不下火线,他们是冲锋陷阵的白衣战士,但也是血肉之躯,是一个个普通人。他们的付出应该被看见、被尊重,请大家对医护人员多一份理解和关爱。
山东感染科专家:新冠一定不是感冒,但绝大多数人居家治疗就能恢复
新冠感染到底是不是感冒?居家治疗能不能治愈?近日,记者对话山东感染性疾病科专家,讲述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新冠感染病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王刚介绍,新冠感染绝对不是感冒,大家不能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网上流传一种说法,认为新冠感染没什么可怕的,这仅是一种感冒。但近日,全国很多人新冠感染后身体难受、症状明显,不少人发出疑问,这真的是感冒吗?对此,王刚明确表示了否定。
“从医学的角度讲,它属于流感样疾病。一般流感和普通感冒都有鼻塞、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这统称呼吸道症状,而流感样疾病和普通感冒最大的区别是其不但有呼吸道症状,还有全身症状,比如高热、全身酸痛、头疼乏力等。新冠感染后就是一种流感样疾病。”王刚说,虽然可以理解为大号流感,但部分人群感染后的确比流感症状要严重一些,持续时间也可能要更长一点,风险也更大一些。
“我觉得这波发病高峰大约会持续到明年初,预计元旦后感染的高峰期和人数能有所回落,到春节前,整体情况应该就会明显缓解。”王刚表示,流感已经流行了百余年,人类已经普遍有一定的流感抗体,所以每年只有部分易感者患流感。但每年流感季节,仍有部分老年人和严重基础疾病人群,罹患流感后出现重症,甚至死亡。而绝大多数人从未感染过新冠病毒,均是易感者,所以第一波流行过程中感染人群较多且集中。
“大家新冠感染后会有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这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绝大部分人一般1周左右的时间就会好起来。”王刚表示,新冠感染也有导致重症的可能,特别是老年人、有严重基础疾病,未全程接种疫苗、肥胖等人群,大家要学会识别一些危险信号,比如持续发热超过5天,憋喘、胸痛、活动后气促等,老年人可能表现为精神差,食欲下降。如果有危险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历史上有多次传染病大流行,新冠病毒感染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未来或许会面对比新冠疫情更困难的情况。在目前这个‘阵痛期’,恐惧和谣言往往比病原体本身更可怕,全社会携手共同面对,勇气和团结加上科技的力量,我们一定会迎来人潮涌动的春天。”王刚表示。
抗原日产能已达1.1亿人份、两类退烧药日产1.9亿片
12月29日,工信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保障情况,并答记者问。相关负责人指出,针对前期药品需求短期激增的情况,工信部动员全系统和相关企业,增产扩能,全力保障重点解热镇痛药生产供应。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产量迅速提升,日产能现已达到2.02亿片,日产量达1.9亿片,与12月初相比,当前的日产量和供给量提升都超过4倍。
抗原检测试剂方面,目前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49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企业日产能已由12月初的6000万人份扩产到1.1亿人份,增长83%。12月1日以来累计生产14.9亿人份,供应市场16.7亿人份。
新冠病毒疫苗方面,目前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新冠疫苗生产线,年产能超过70亿剂,产量已经超过55亿剂,能够满足“应接尽接”需要。
N95口罩方面,工信部进一步加强N95口罩生产调度,加快推动企业释放产能,调度企业范围已由12月初的50家扩大到500余家,企业日产能超过1.9亿只。
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方面,组织北京、河北、江苏、深圳等地工信主管部门和生产企业加大指夹式脉搏血氧仪生产供应,日产量由12月初的11.5万部提升至25万部以上。
上海地铁:3名乘客不戴口罩,已报警
据@上海地铁 ,12月28日上午10时38分左右,11号线秀沿路站一乘客向工作人员反映,往迪士尼方向的车厢里有三名乘客手机外放音乐,并且没有佩戴口罩,其中一乘客身体吊在扶手栏杆上。当时已报警,待后续处置。
在此提醒乘客,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第九条第七款规定:凡进站、乘车的,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请乘客自觉遵守。同时,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乘坐地铁请全程佩戴口罩,切勿在出行途中摘下口罩。另外,车厢扶手、栏杆、拉环是提供乘客抓扶,确保身体平衡的设施结构,不得当作体育运动等其他器材使用。
这些人员定期核酸检测要求,取消!
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自2023年1月8日起实施。根据《总体方案》,交通运输部印发通知,优化调整了交通运输领域有关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一)加强从业人员和乘客个人防护
1.取消交通运输服务一线从业人员定期核酸检测要求,做好健康监测,实施症状管理。从业人员上岗期间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单位,必要时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
2.积极推动地方疫情防控领导机构优先保障交通运输行业防疫物资供应和从业人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于无疫苗接种禁忌、符合接种条件的从业人员均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接种。
3.加强对阳性人员关心关爱和救助服务,帮助其早日康复和返岗。对出现症状超过7天或症状消失的从业人员,可在严格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恢复相关工作,其中对驾驶员上岗要坚持从严审慎原则,确保身体状况胜任安全行车行船要求。
4.建立完善关键岗位轮岗备岗制度,疫情严重时原则上从业人员应“两点一线”,并按照轮岗备岗机制安排预备队进驻轮转,尽量减少疫情对行业正常运转的影响。
5.取消乘客出入客运场站、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测温要求,提醒引导乘客进站乘车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积极运用交通设施和服务窗口等载体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宣传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乘客出行途中保持人际距离、注意咳嗽礼仪,倡导出现发热等症状人员或阳性人员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6.加强对航运企业、船员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各航运企业、船员服务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船舶船员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及时完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为船舶提供足够的防疫物资,定期做好船舶重点场所消杀,做好船员日常健康监测和健康保障工作,重点做好船员大面积感染时的应对工作,必要时及时调整船舶航行计划或选择安全水域停泊、锚泊。
(二)加强运输组织和服务保障
7.做好客运场站、公路服务区、交通运输工具日常公共卫生管理。疫情流行期间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原则上每日消毒不少于1次、通风不少于2次,节假日期间适当增加消毒通风频次。强化客运场站客流组织,引导乘客有序进站乘车乘船,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分散候乘、分散就座。城市轨道交通可根据需要采取增加车辆投放、优化列车运行图等方式,降低车站和列车人员聚集度。持续做好医疗、民生以及煤炭、LNG、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服务保障工作。
8.推进电子化和非接触式作业,根据需要适当保留人工窗口,服务老年人等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群体。客流高峰期及时增开进站安检通道、售票窗口,减少乘客聚集。
(三)同步废止和制定有关指南。
9.同步废止交通运输领域有关疫情防控指南,具体目录如下:
10.另行制定发布《2023年综合运输春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指南》。
责任编辑:王涵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