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东盟国家“看得见、摸得着”——专访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
参考消息网4月7日报道(文/宋宇)“中老泰铁路项目让东盟国家能够亲身体验中国式现代化。”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为东盟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式现代化“看得见摸得着”
谈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亲历中国快速发展的威伦说,这是中国探索出的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未来中老泰高铁(全面)联通,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东盟的实践”。
目前,中老铁路已经开通。威伦说,中国领导人用“山不再高、路不再长”来形容中老铁路,这条铁路为老挝提供了一条连接世界的陆上交通通道,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在新冠疫情期间仍保持对华贸易增长。
根据最新数据,已运营15个月的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显现,开行数量从日均2列增加到12列,货物品名从开通初期的100余种拓展到2000余种。进入2023年,中老铁路国际联运货运量大幅提升,境内外运输需求旺盛。截至2月22日,该铁路出境、入境货运量分别同比增长91%、496%。
今年2月,“中老泰”全程铁路运输往返班列成功首发,相较以往铁路加公路分段运输的模式不仅缩短了运输时间,还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威伦说,未来中老泰高铁的联通将使泰国和周边货物得以更便捷地进入中国,为铁路沿线地区带来发展与活力。
“经贸发展、生活便利、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这就是东盟国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式现代化。”威伦说。
“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回忆起2019年赴中国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情景,威伦说,他始终记得中方提出的“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主张。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多元文明发展的体现,现代化本来就应该依托于文化承载下的社会认知,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答案。
“西方国家有基于自身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政治经济大国,必定会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威伦向记者细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走向伟大复兴的一系列成就:对外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办2008年奥运会,这些国际活动极大助推全球化发展;对内进行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包括消除绝对贫困、推动乡村振兴等,帮助全体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到中方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威伦说,这些思想现已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石,“这都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念”。
威伦说,东盟国家在二战后由于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受西方影响较深,特别是西方有计划的意识形态输出导致东盟国家普遍模仿西方现代化,但随着资源枯竭、产业升级改造受阻,西方式现代化短暂的繁荣在东盟国家越来越难以维持。
威伦认为,很多国家的现代化多多少少有西方现代化的表象,但其本质完全不相同,这体现在是否对西方现代化内核的认同上。在他看来,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同样推崇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与西方现代化的内核不同。
“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给东盟国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威伦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存在于中国,这一思想在东盟国家也已深入人心。
西方式现代化被多重美化
当下,西方现代化仍占主流。威伦认为,西方领先的科学技术、经济军事霸权造就了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中也包含着被动的接受和无奈的裹挟。即便从民主、自由、人权、环保等方面进行了多重美化,西方式现代化的底层思维仍是极度的利己主义式现代化,从资本积累阶段到经济腾飞阶段伴随着保护主义、军事霸权,这是发展中国家无法复制的。
他强调,中国的崛起,特别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让世界看到了现代化发展的不同路径。威伦说,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是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是建立在人民生活水平、权益保障不断提高和完善基础上的现代化。“这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有明确的不同。”他说,“西方现代化的以人为本只是一句口号,而中国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在威伦眼中,中国在摆脱贫困方面的努力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的精准扶贫不仅保障了14亿人的基本人权,推动区域实现均衡稳定发展,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让人类社会摆脱零和思维的蛮荒发展时期,进入一个互利共赢的文明时代。”威伦说。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威伦认为,“政通人和”是中泰两国在“一带一路”十年里取得的最大成就。展望未来,威伦认为,中泰两国应加强在区域和全球问题上的深度合作,建立高质量多渠道的沟通合作平台,共同维护亚太区域的和平稳定发展。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